杨大娘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,不仅儿媳妇有了工作,孙子孙女也能在京都上学了。
他们老杨家算是跳出农门了,孙子孙女这辈子都不用在地里刨食了,这事不能想,一想脸上笑容藏都藏不住。
不就是要钱买房吗?买。
家里钱都给他们寄去,不够的话,卖牛卖羊,卖鸡卖鸭,卖粮食,说啥也得把孩子户口迁过去,人家妹妹妹夫出了那么大力,他们杨家不能一点表示没有。
只要孩子好,他们老两口,就是累点又有啥?
杨大娘激动起来,拉着余淑英的手,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。
她说得唾沫横飞,余淑英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,不过听了半晌,她也得出几个重要信息,三闺女现在有了工作,孙子孙女想要迁户口,就得在京都买房。
三闺女要买房了。
杨大姐拉拉她娘胳膊:“娘,喝点水,歇歇再说。”
一直说说说,也给人家留点说话的机会。
杨大娘想说她不渴,余淑英笑着道:“喝点水,天怪热的。”
她这么一说,杨大娘也觉得口渴了,笑两声:“那我喝点水。”
此时赵卫东和张盼晴已经忘了回来的目的,脑海里不停回荡着杨大娘的话。
赵玉华已经找到工作,工作还非常体面,陆瑾台他们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,不仅如此,他们孩子今后都要在京都上学了,现在还要在京都买房。
。
。
。
。
。
王小麦和赵宏泰听说杨家人来了,也从家里过来了。
那边杨大娘拉着余淑英说个不停,这边杨大姐看到王小麦,也拉着她的手,说了起来。
王小麦听完,忍不住为三妹高兴,她看向婆婆:“娘,三妹买房的钱要是不够的话,我们给她凑点?”
杨大姐听了这话,就很感慨,也难怪人家赵家日子越过越好,看看人家这家风,一个嫂子说话都这么敞亮,他们家不兴旺,谁家兴旺?
杨大娘听了也高兴,可还是摆手说道:“他大舅妈,你们刚买了拖拉机,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,他们买房的事,有我们在呢,没啥问题。”
工作和孩子上学的问题,人家玉华妹妹给解决了,买房的事,说啥都不能再让人家帮忙,不然他们明安不成了吃软饭的?他们杨家儿子买房,就该他们杨家人出力。
再说明安还有三个姐姐呢,怎么也能凑出一笔钱来。
买了拖拉机后,余淑英也没多少钱了,还要留一些锦城读书用,这会儿就是想让她拿钱出来给三闺女买房,她也拿不出来。
更何况锦舒买房盖房,他们没给一分钱,三闺女这边要是给钱,就有些不合适。
哪怕锦舒有钱,玉华没钱,也不合适,毕竟都是他们孩子,不能谁日子不好,就偏向谁。
他们兄弟姐妹不管怎么帮衬对方,那都是他们的事,可他们当父母的却不能偏向哪一方。
杨大娘拉着余淑英的手:“这些年没啥用钱的地方,本来也想和他们叔叔大伯三家合买一台买拖拉机的,可明安去了京都,他爹年龄大了开不了拖拉机,不如把钱给他们寄过去,让他们买房。”
杨大姐在旁边说:“二妹家有拖拉机,等收麦子犁地时,我们就过来帮忙,没啥问题。”
杨大娘又说:“我们只有明安一个儿子,你说不为他为谁?只要他们在京都好好的,我就是睡着都能笑醒。”
村里人都笑话她生了个儿子,娇生惯养,干不了重活,将来靠不住。
她儿子是娇生惯养,可他命好,找个媳妇,娘家有能力,把他们带到京都去了,今后都不靠那几亩地吃饭了,还用干啥重活?
余淑英笑起来:“都是为了孩子。”
杨家人一是过来报喜,二是人家妹妹妹夫帮了他们家那么大的忙,他们怎么也得买些东西过来感谢感谢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