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李孝基、唐俭。”
李善道沉吟稍顷,说道,“倒是怪了。
论以将略之才,观李孝基、唐俭随从李渊起兵后的历战,皆非上等,却李渊为何任了他两人为将?李世民在陇西,与薛举对阵,脱不开身;李建成在长安,协助李渊处理军政诸务,也难以分身。
可其兄弟两人纵暂不得为主将,援河东,刘文静其人有能,足堪为将,怎李渊不用刘文静?”
狐疑不已,难道是李渊看不上自己?他认为只以李孝基、唐俭就能击败自己?
可这也好像不太可能。
先在河北大败窦建德,继入河东后,连战连捷,声势浩大,且是与刘武周南北联兵,李渊再是托大,他也不可能竟然还瞧不起自己啊!
则是为何?
屈突通军事上有能力,政治上也有见识,见李善道犯疑,就轻捋胡须,猜测李渊这般用将的缘故,为李善道解释,说道:“大王,李渊不用刘文静为主将,以臣愚见,亦可理解。
昏主被杀之讯,当已传到长安。
面对此一大变,想来李渊现下应正筹划应变。
刘文静为其重臣,与裴寂分任李渊丞相府的长史、司马,值应对此大变之际,也许李渊需要他留在长安,协理军务,以为襄助。
是故,李渊另外用了李孝基、唐俭为将。”
“……,公言甚是,有这个可能。”
李善道摸着短髭,琢磨了会儿,越想,越觉得屈突通的猜测有道理。
所谓“知己知彼,百战百胜”
。
李渊为何不用刘文静,用李孝基、唐俭为将,这事儿的确是得搞清楚。
不然或就敌情不明,难以制定有效对策。
得了屈突通的释疑,李善道疑惑稍解,心头略松,再次看了看军报,念了念李孝基、唐俭的名字,笑着说道:“看来李渊也有他的难处。
唯是,他不任用刘文静,却选择了李孝基与唐俭为将,这对我军却是有利了啊。”
屈突通以为然,说道:“正是如此。
诚如大王所指,李孝基、唐俭皆非上将之才,我军新歼独孤怀恩部,得取了蒲坂坚城,士气正盛,加以谋划,其两人不足为虑。”
“蒲坂现为我得,屈突公,依你之见,李孝基、唐俭所率之此支唐援,到了河西岸后,会从何处渡河?又进到河东以后,他俩会如何用兵?”
李善道起身,到帐中的沙盘前,问道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屈突通也起身来,走到沙盘旁,仔细审视地形,思索了多时,指了几个地方,回答说道:“其渡河之地,臣以为,不外乎这几处。”
又指了这几处内的两处,“而以此两地,最有可能。”
所点之处,由南而北,是河东郡的汾阴与龙门、文城郡的吉昌、龙泉郡的永和和离石郡的定胡。
这几个地方,都有渡口。
“最有可能”
之处,屈突通指的是龙门和定胡两县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